500億!1000億!2000億!高菌數,成為許多益生菌品牌的行銷廣告噱頭,也灌輸消費者「菌數越高越有效」的認知印象。高菌數,真的代表高功效嗎?這些廠商宣稱的菌數背後,又有什麼秘密?這次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菌數真的越高越有效嗎?
有許多消費者認為,益生菌的菌數越高,能帶來更顯著的功效。事實上,消化道的空間有限,益生菌在進入人體後,就像通過一個競技場,必須通過胃酸膽鹽的考驗,才能取得晉級名額,順利定殖在腸胃,即使菌數再高,無法通過考驗,就無法發揮作用。
菌數多寡,和菌株大有關係。
為什麼菌數不是產品功效的保證呢?因為菌數多寡,跟菌株本身的特性大有關係。
某些菌株在消化道定殖的能力更好,譬如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是目前被廣泛研究、穩定性較高的菌株,即使在低菌數狀態下,也能達到高定殖率的效果;而有些市售的乳酸菌食品,大量添加成本低廉的菌,衝高菌數,但進入消化道後的存活率極低,再怎麼補充也效果不彰!
攝取過量,恐造成腦霧現象。
根據國際《臨床與轉譯腸胃病學》期刊的研究,益生菌雖然能調節腸道菌相,但若攝取過量,產生的D-乳酸,也就是腸道中細菌發酵的物質,可能經由腸道吸收進入血液並流往大腦,由於每個人消化道狀況不同,諸如疾病影響、小腸切除或是蠕動變差等狀況,都可能造成D乳酸中毒,出現無法專注、記憶減退、大腦運作卡卡的「腦霧」現象,因此,針對會產生D乳酸的益生菌種如保加利亞乳桿菌、植物乳桿菌、嗜酸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等,在挑選上需要特別留意!【1】
主菌株菌數是否達標,才是關鍵點。
總菌數再高,不代表功效越好,必須要看該產品選用的主菌株,菌數要求是否達到發揮功效的基礎標準,否則在腸道定殖的菌數有限、產品又添加超過10種以上的菌株的狀況下,很可能造成菌株之間,互相爭奪地盤,使主菌株的功效大打折扣。
延伸閱讀:1000億益生菌之謎? 菌數夠多才有用?
高菌數廣告背後的真相
Google一下就能發現,許多市售的益生菌品牌,都以高菌數廣告為主打,在探究「菌數多寡是否會影響功效」這個議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關於菌數「量」的定義。
菌數的定義
CFU(Colony Forming Units),菌落形成單位,是用來計算細菌數量的方法。 市售益生菌以CFU/g(每公克中含有的細菌菌落總數)為單位,以300億益生菌產品為例,代表每一包含有300億的活菌量。
出廠菌數與保證菌數的差異
近年來有許多廠商,強調「出廠菌數」、「保證菌數」,承諾嚴格監控菌數做實驗、使用專利包裝、包埋凍乾技術…等等,讓菌數在有效期限內,符合該產品規格標準,但實際上,並沒有公開檢驗報告,就算公開,也僅是網站上縮小的圖像,根本無法放大看清楚內容,讓人無法查證。讓我們用以下表格,簡單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與疑慮!
廣告宣稱 | 出廠菌數 | 保證菌數 |
定義 | 出廠時經檢驗的菌數。 | 產品有效期間內,消費者能夠吃到的菌數量。 |
疑慮 | 益生菌的活性會隨著溫度、時間、保存方式等條件而有所差異。 | 為了達到有效日期內尚有宣稱菌數,一開始可能會將菌數拉高。 |
解決 | 使用低溫保存運送 | 越接近製造日期,可能要減低劑量攝取,避免菌數過多而引發脹氣、腹瀉等消化道問題的風險。 |
★根據以上資料整理可以發現,市售益生菌所宣稱的出廠菌數或保證菌數,背後都有潛在疑慮。因此,建議消費者挑選,有衛福部食藥署核準通過的健字號(小綠人標章),或是選擇標示出廠菌數+低溫運送保存的產品,在菌數的品質與穩定性上,會更有保障!
健字號產品,必須通過第三方公正檢測機構更嚴謹的安全性、功效性及安定性試驗,經審查在有效期間內,通過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試驗,確認其有效菌數符合標準,品質安全具保健功效者,才能取得認證。這也是為什麼,標榜健字號的益生菌產品,從製作到宅配客戶端,都採用低溫配送、明訂保存方式,嚴格執行溫度控管,以維護品質穩定性的原因。
菌數≠效果,背後原因大揭密。
為什麼高菌數不一定代表高功效呢?在這些吸引力十足、過度漂亮的廣告數據背後,隱藏哪些添加高菌數的原因及可能的潛在風險?
添加高菌數原因:
⚠️菌株活性不穩定,菌數高卻下降的更快。
某些產品使用的菌株,活性較不穩定,即便生產時加入高菌數,菌數卻快速下降,雖然在有效期限內,仍符合廠商宣稱的保證菌數,但活性不穩,戰鬥力不足,難以發揮產品所說的功效。
⚠️無法耐受胃酸膽鹽,菌在消化道就陣亡。
菌數在精不在多,所謂的高菌數產品,如果選擇的菌株與相應菌數,無法承受胃酸膽鹽的考驗、在消化道大量陣亡,能夠順利定殖的菌數就很有限,再加上有些菌定殖力不夠好、容易被腸道代謝,活下來的菌數過少,自然效果就相對打折!
⚠️以高菌數,彌補常溫保存下的耗損。
益生菌怕熱,常溫保存下,菌數會不斷死亡。健字號品牌與少數優質廠商,會採用低溫配送、明訂保存方式,來維護品質的穩定性。但低溫倉儲與配送的成本高昂,許多廠商轉而在製造時就衝高菌數,確保效期內,即使菌數耗損,仍可達到宣稱的有效劑量。
可能的潛在風險:
⚠️為衝高菌數,添加低價菌濫竽充數。
部份廠商為了衝高菌數,讓產品更吸睛,選擇大量添加價格低廉的球菌,這些球菌,在進入消化道時就大多被消滅,對健康毫無助益,等於是開了一張空頭支票。
⚠️高菌數可能引發腹脹、腹瀉等消化不適。
高菌數,是為了讓益生菌在產品保質期間,保證仍有其宣稱的菌數。但在消費者食用之初,卻可能攝取過高的劑量,引發腹脹、腹瀉、便秘…等消化不適問題,甚至造成腸道菌群的失衡。
益生菌菌數要吃多少才夠?
世界腸胃病學組織(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WGO) 2023年的更新內容裡提到,
「臨床試驗中,特定菌株所需的有效劑量不同,有些在10億 CFU 級別,有些需求量更高或更低。」
《美國家庭醫師指南》中則表示,兒童常見劑量為每日 50-100 億CFU,成人為100-200 億CFU。【2】
那麼每天要吃多少量才夠呢?答案是 依菌株與每個人不同的功效需求 而訂:
▼每日攝取10⁹ CFU (10 億) ,是益生菌保健的基礎門檻。
▼最佳建議菌數,建議在10億-300億區間。
▼視菌株功能、預期效果、臨床實證而有所不同
接下來,以益生菌最常見的「改善腸道機能」、「調整過敏體質」這兩大類來舉例:
★「改善腸道機能」的建議菌數
在改善便秘的研究中,因為菌株的特性不同,有效菌數也有所不同:
每日攝取10億CFU的雷特氏B菌BB-12(Bifidobacterium lactis BB-12),可增加排便頻率【3】。
每日攝取20億的凝結芽孢桿菌 Unique IS2(Bacillus coagulans Unique IS2),可增加排便頻率、減少腹痛與排便不適【4】。
建議服用方式|
腸胃型益菌,研究上建議採用「一天2-3次」的方式來補充,分批運送的概念,有助於腸道內菌量曲線保持平穩,更勝單次補充大量菌數。
★「調整過敏體質」的建議菌數
以改善鼻子過敏的菌株為例,特性不同,所需求的有效菌數也不同:
過敏專業領域的國際期刊《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Allergy 》的臨床研究指出,每日攝取高濃度的副乾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NCC2461) ,連續4週,可改善鼻搔癢,降低體內導致過敏的促發炎介質 IL-5 分泌。【5】
建議服用方式|
調整體質的益生菌,需要一次性以100-300億的高濃度菌數,與腸道上皮細胞接觸,才能啟動訊號鏈,形成固定節奏的「脈衝式刺激」,產生調節免疫的效果,建議每日至少一次並單次攝取足量菌數。
挑益生菌,不比菌數,比成份精準度!
菌數,只是挑選益生菌的一個數值參考,必須要從菌株來源、科學實證、到保存方式去做檢視,才能挑對最符合自己需求的益生菌。以下是可供參考的挑選指標:
檢查菌數|檢查菌落形成單位CFU,確定該產品的活菌數量,是否達到臨床實證的有效菌數要求。
檢查菌株|是否標示完整菌株資訊,確認菌株特性、是否具有高定殖率與抗胃酸膽鹽的能力。
不只看總菌數|總菌數可能包含許多充數的低價菌,確認主菌株菌數是否在有效劑量才重要。
臨床實證|確認益生菌是否通過人體或臨床實證,被收錄於 PubMed或 ISAPP 等研究資料庫中。
看品牌信譽|益生菌活性受到製造與儲存條件影響,該品牌是否公開實驗數據?第三方驗證?
保存方式|菌數隨時間與溫度而遞減,常溫或低溫配送?消費者怎麼保存?都是存活率的關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