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藻鈣怕有副作用?正確攝取健康「鈣」安心!

三餐老是在外,手搖飲比牛奶還常出現在餐桌上,蔬菜攝取不足,你是不是也懷疑過,「我是不是缺鈣族?」這是很多台灣人的日常寫照。

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台灣人鈣質攝取普遍不足,一天攝取量不到 1 份的比例可高達 9 成,再加上維生素 D 攝取與血中濃度也有明顯不足的情形,這些因素長期累積下來,可能讓骨質健康開始拉警報!

市售補鈣產品五花八門,碳酸鈣、乳酸鈣、檸檬酸鈣到搭配維生素D、維生素 K2 的配方都有,其中主打「天然來源、生物利用率較佳」的海藻鈣,近幾年倍受矚目,可說是許多女性、上班族、銀髮族防骨鬆族群的最新選擇。海藻鈣到底是什麼?會不會有副作用?海藻鈣什麼人不能吃?接下來讓我們釐清重點,健康攝取「鈣」安心!

海藻鈣是什麼?與一般鈣片的差異比較

來自「紅藻」的多礦物質鈣來源

海藻鈣,源自於海洋中一類「會鈣化的紅藻」,這些紅藻在海底生長的過程中,會把海水中的鈣、鎂等礦物質沉積在自身骨架上,留下「鈣化骨骼」,再被撈起、清洗、乾燥與研磨,作為海藻鈣的原料。因為長期浸泡在海水中,這類紅藻骨架中除了鈣之外,還會同時含有鎂、鐵、鋅、碘等多種礦物質,有些產品分析甚至可列出 60–70 種以上的微量元素。它獨特的多孔性蜂巢結構,提升了鈣質吸收率,可說是天然的營養補給來源,這也是為什麼海藻鈣被推薦的原因!

海藻鈣與一般鈣片的特性比較

將三種常見的補鈣成份,放在一起比較,大致可以整理成下表:

類型主要來源成份與礦物質吸收率優點缺點/注意事項
海藻鈣
(Seaweed / Algae calcium)
鈣化紅藻骨架富含鈣,同時含鎂、鐵、鋅、碘等多種海洋礦物質,為多礦物質複合體多孔結構有助於崩解與溶出,實際吸收仍受總劑量、維生素 D、飲食等影響植物性來源、附帶多種微量元素,適合不吃乳製品或素食族群,常被用於骨骼長期保養需留意原料是否具重金屬與污染物檢驗;含碘量較高時,甲狀腺相關疾病族群應先諮詢醫師
碳酸鈣
(Calcium carbonate)
礦石、貝殼等無機來源幾乎只有鈣,伴隨礦物質少需要足夠胃酸幫助溶解,空腹時吸收較差價格相對便宜、劑量設計彈性大部分族群較常出現脹氣、便秘等腸胃不適;胃酸較少、長期用制酸劑者,吸收效率可能打折
檸檬酸鈣
(Calcium citrate)
鈣與檸檬酸反應形成的有機酸鹽以鈣為主,伴隨礦物質不多溶解度較佳,對胃酸依賴度較低,可在用餐時服用或分散服用對胃腸道通常較溫和,適合胃酸較少、容易腸胃不適族群單位含鈣量較低,若要達到同樣補充量,顆數或粉量可能需要更多

經過比較,我們可以把海藻鈣理解為 「以紅藻為原料的海洋多礦物質鈣來源」,在人體吸收率、礦物質含量上,都有較出色的表現,實際效果仍要從『個人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脈絡中,進行整體的評估。

吃海藻鈣會有副作用嗎?三個常見風險來源

坊間常有一些因為保健食品攝取過量,反而引發健康疑慮的案例,吃海藻鈣,可能會引起什麼副作用?原因有哪些呢?以下是最常見的三大風險來源:

一、總攝取量超標:鈣吃太多,副作用跟著來!

依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資料【2】,一般成人每天「總鈣攝取量(食物+保健品)」落在約 1000-1200 mg 已足夠;不宜長期超過約 2000-2500 mg【3】,超過這個範圍,副作用風險就會開始提升。當鈣長期吃太多,可能會造成以下幾種問題:

腸胃不適與便祕

高劑量的鈣,會讓腸道蠕動變慢,水分被吸走得更多,出現脹氣、排便困難、腹部不適等症狀。

腎結石風險增加

研究顯示,高劑量「鈣補充劑」,可能提高腎結石機率。

心血管風險

有研究認為【4】,長期從保健食品中,大量補充鈣,可能與動脈鈣化或心血管事件風險有關;但也有整合性分析認為,只要總攝取量不要超過 2000~2500 mg/天,對一般健康成人來說仍屬安全範圍。

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健康飲食中攝取鈣質,不足之處,再補充保健食品,補足缺口即可。在選擇保健產品時,也不要陷入「含量越高越有效」的迷思中,才不會引發「每日鈣過量」的潛在風險喔!

二、特定疾病或用藥族群,劑量需經醫師評估。

另一類風險,來自「本來就比較敏感」的族群。如果你或家人有以下狀況,海藻鈣不一定完全不能吃,但劑量與搭配服用的藥物細節,必須先請醫師評估:

曾罹患腎結石患者

腎臟負責調控鈣、磷與水分平衡。對腎功能較弱或曾反覆結石的人來說,高劑量的補鈣產品,反而會增加結石或電解質失衡風險,建議由腎臟科或主治醫師,評估每日「安全總量」。

慢性腎臟病患者

由於大多數腎病患者血磷都很高、血鈣偏低,腎友吃飯時會配合服用「磷螯合劑」,這類藥物本身就是含鈣配方,用來抓住腸道裡多餘的磷,減少吸收。若要自行額外補充海藻鈣,建議先諮詢醫生,確認血檢狀況和劑量問題再決定是否補充。

副甲狀腺功能異常/鈣代謝相關疾病

例如有原發性副甲狀腺亢進、高血鈣病史等患者,本身就容易讓血鈣偏高,如果再額外吃高劑量的補鈣產品,可能讓情況更難控制。這類族群的補鈣方式,通常需要透過血檢與主治醫師共同調整。

長期使用影響鈣平衡的藥物

部分利尿劑、抗癲癇藥物、甲狀腺素,或高劑量維生素 D,可能改變鈣的吸收與排出;有些腎臟及心血管用藥,也會要求特別留意鈣與電解質狀態。建議服藥族群,可事先諮詢醫師後再考量補充。

三、產品成份特性,可能影響個人健康狀況。

最後一個常被忽略的風險,則跟「產品本身」有關。

海藻鈣的來源是紅藻,這類海藻在海水中長期吸附礦物質,形成含鈣的多礦物質骨架,同時也會帶入鎂、鐵、鋅、碘等多種元素。但也代表若產地問題或製程管理不好,可能在原料裡累積重金屬或污染物(例如鉛、鎘、砷、汞等)。因此,產品是否有做重金屬與微生物檢驗、是否公開報告,是非常重要的安全門檻。

在選購含鈣保健食品時,消費者可以注意以下三點:

✔優先選擇有做第三方檢驗、提供原料、重金屬與污染物檢驗報告細節的品牌。

✔檢查成份上有沒有標示「每份元素鈣含量(mg)」,方便了解添加劑量。

✔看產品是否清楚標示來源產地與純度。

海藻鈣的注意事項:和哪些食物、藥物錯開吃比較安全?

大多數人只要依照建議劑量補充海藻鈣,不太需要過度擔心「副作用」。海澡鈣不能跟什麼一起吃?若想讓吸收更理想、同時避免和其他營養素或藥物「打架」,可以留意以下幾個重點:

⛑︎避免和大量高草酸食物一起吃

高草酸食物,會在腸道裡抓住鈣,形成人體難以吸收的草酸鈣,隨糞便排出。讓一部分鈣沒辦法被吸收,降低「補鈣效率」。但對有腎結石病史的人來說,草酸與鈣質結合能避免被腎臟吸收形成結石,反而有所益處。因此,降低高草酸食物的攝取,並每日攝取足量鈣,才是健康重點。

⛑︎控制鹽分與高磷加工食品

高鹽飲食,會增加尿鈣排出量,與骨質流失與鈣基腎結石風險相關。含磷酸鹽較高的加工食品、碳酸飲料,則可能讓鈣磷平衡失衡,對骨骼不利。鈣補得再認真,如果鹽分和含磷飲料攝取很高,對骨骼與腎臟仍是不利組合。

⛑︎酒精不宜過量

研究指出,長期大量飲酒會降低鈣與維生素 D 的吸收,並加速骨質流失,間接抵消補鈣的效果。偶爾小酌可以,但避免飲酒過量,或在短時間內大量飲酒。

⛑︎和部分藥物錯開時間

鈣離子會和某些藥物形成螯合物或影響吸收,因此國際用藥建議裡,多半要求「間隔數小時」。若正在接受長期藥物治療,特別是使用抗生素、甲狀腺藥物、心臟藥或 HIV 用藥等,在補充海藻鈣之前,請務必先詢問醫師或藥師,並依照指示錯開時間。

⛑︎避免同時補充多種礦物質

鈣與鎂在身體裡可以協同作用,參與神經傳導與肌肉收縮。維生素 D 能夠幫助鈣的吸收,合理比例的補充,對健康大有助益。但要注意,避免自己疊加多種保健品,導致其中的礦物質或成份攝取超標,容易出現彼此競爭吸收的問題,建議請營養師或藥師協助安排「早、中、晚」不同時間與服用組合,避免一次全部吞下。

害怕海藻鈣副作用,這些事你一定要了解!

挑選含鈣產品時,請跳脫「劑量越高越有效」的迷思,注意以下三件事:

1.先看成份含量是否標識清楚,有沒有檢驗報告。

2.飲食+含鈣保健品補充,總量不要超出建議範圍。

3. 有腎臟、甲狀腺相關病史族群,先諮詢醫生。

將海藻鈣,視為「幫日常飲食補齊營養缺口」的輔助,才是相對穩健、也比較安心的用法喔!

參考資料

1.潘文涵。(2022)。《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6-109年)成果報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 (2019). Calcium: Fact shee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3.EFSA Panel on Dietetic Products, Nutrition and Allergies (NDA). (2012). 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of calcium. EFSA Journal, 10(7), 2814.

4.Tankeu, A. T., Ndip Agbor, V., & Noubiap, J. J. (2017).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A rising concer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 19(6), 64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