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季小心病毒!病毒型腸胃炎症狀與潛伏期

病毒型腸胃炎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胃腸道感染,俗稱腸胃型感冒,通常會導致腹瀉、嘔吐、發燒和腹痛,少數會合併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病毒型腸胃炎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每年都會影響數百萬人,一般在冬季、早春比較常見。在台灣,病毒型腸胃炎最常見於兒童,但成年人也可能感染。

  • 病毒型腸胃炎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即通過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播。
  • 病毒型腸胃炎的診斷通常通過臨床症狀診斷,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糞便檢查以確認病原體。

病毒型腸胃炎傳染途徑與病毒種類

傳播途徑

病毒型腸胃炎是一種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的疾病。糞口途徑是指病毒通過糞便排出體外,然後通過被污染的食物、水或物體表面進行傳播。

  • 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病毒可以通過受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人體。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可能來自受感染的人或動物的糞便。
  • 接觸受污染的物體表面:病毒可以通過接觸受污染的物體表面,然後再接觸到自己的嘴、鼻或眼睛而傳播。受污染的物體表面可能包括嘔吐物、排泄物或被受感染的人或動物觸摸過的物體。
  • 直接接觸受感染的人或動物:病毒可以通過直接接觸受感染的人或動物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唾液而傳播。

病毒型腸胃炎的傳染力很強,即使是少量的病毒也可能導致感染。因此,重要的是採取措施防止病毒型腸胃炎的傳播。

什麼病毒會引起腸胃炎

多種病毒都可能引起病毒型腸胃炎,常見的包括諾羅病毒(Norovirus)、輪狀病毒(Rotavirus)、腺病毒(Adenovirus) 40型或41型、沙波病毒(Sapovirus) 及星狀病毒(Astrovirus)。

  • 輪狀病毒:是最常見的病毒性腸胃炎原因,通常會影響嬰兒和幼兒。輪狀病毒會感染小腸,導致腸道黏膜發炎和損傷。在急性發作期間8天內還具有傳染力。
  • 諾羅病毒:是另一種常見的病毒性腸胃炎原因,傳染力、散播力強,可以影響任何年齡的人,傳播途徑多為「食物傳播」、「人傳人」,在每年11月~3月感染達高峰。
    諾羅病毒會感染腸道,導致腹瀉、嘔吐和發燒,症狀通常持續1~3天。
    在急性發作停止後2天內依舊具有傳染性。
  • 腺病毒:是一種感染人類黏膜的病毒,能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包括眼睛發炎、紅疹、病毒性腸胃炎,亦可能會引發呼吸系統症狀(例如:咳嗽、流鼻水)。
    腺病毒通常會影響兒童,但成年人也可能感染,主要傳播途徑為飛沫,潛伏期較長。
  • 沙波病毒:與諾羅病毒相似,大人、小孩都會感染,人口密集場所容易出現群體感染。醫界對此病毒的研究並不多,目前沒有特效藥物或疫苗,對該病毒的防控主要仰賴於公共衛生措施和早期辨別與隔離,以減少病毒的傳播和致死率。
  • 星狀病毒:流行於春、東、乾季,主要傳播途徑為「人傳人」。症狀與輪狀病毒相似,多為腸胃症狀。

參考資料:病毒型腸胃炎Q&A

病毒型腸胃炎潛伏期與症狀

病毒型腸胃炎潛伏期為1~3天,症狀可能會持續1~10天,主要症狀為腹瀉和嘔吐,其他常見的症狀包括:

  • 腹瀉:水狀或稀糊狀的糞便,通常沒有血液或黏液。
  • 嘔吐:可能會多次發生,並可能導致脫水。
  • 發燒:通常為輕度或中度發燒。
  • 腹痛:通常為輕度或中度腹痛。
  • 噁心:可能會伴隨嘔吐。
  • 肌肉痠痛:通常為輕度或中度肌肉痠痛。

在某些情況下,病毒型腸胃炎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症狀,例如:

  • 脫水:由於腹瀉和嘔吐導致體內液體流失,可導致脫水。脫水的症狀包括口渴、尿量減少、頭暈、疲勞和虛弱。
  • 電解質失衡:由於腹瀉和嘔吐導致電解質流失,可導致電解質失衡。電解質失衡的症狀包括頭痛、肌肉抽搐、虛弱和心律不整。
  • 其他併發症:在極少數情況下,病毒型腸胃炎可能會導致其他併發症,例如中耳炎、肺炎和腦炎。

病毒型腸胃炎飲食與治療照護

該怎麼吃?

  • 補充水分、電解質
    病毒型腸胃炎最常見的症狀為腹瀉與嘔吐,容易造成脫水與電解質流失。
    脫水會導致口渴、尿量減少、頭暈、疲勞和嗜睡等症狀;電解質流失則會導致肌肉痙攣、心律不整和其他問題。
    建議患者應多喝水、補充電解質,可以使用如口服電解質溶液。口服電解質溶液可以幫助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 若在嚴重腹瀉階段,可以減少進食,以好消化食物為主,讓腸胃休息。

何時需要就醫

如果患者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

  • 脫水症狀,如口渴、尿量減少、頭暈、疲勞和嗜睡
  • 高燒(38.9 攝氏度或 102 華氏度以上)
  • 持續腹痛或腹瀉超過2天,且每日超過5~6次
  • 血便或黑便

病毒型腸胃炎通常是自限性的,無需特殊治療。治療方式主要會針對症狀治療,如止瀉、止痛…等。

  • 止瀉藥
    嘔吐、腹瀉是人體遇到無法抵禦的病毒或細菌時最直接的防禦機制,主要作用是排出體內的病毒,但若是嚴重腹瀉、次數過多,止瀉藥可以幫助減少腹瀉的次數和嚴重程度。

    然而,止瀉藥不應在嬰兒或幼兒中使用。

四、病毒型腸胃炎 vs  細菌性腸胃炎 vs  病毒型感冒比較

病毒型腸胃炎
(腸胃型感冒)
細菌性腸胃炎病毒型感冒
致病原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流感病毒、鼻病毒
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發燒、無力、疲倦腹瀉、腹痛、嘔吐,嚴重者會發燒或解黏液便、血絲便肌肉痠痛、發燒、頭痛、呼吸道症狀、疲倦
病程3~7天5~10天1~2週
治療方式支持性療法抗生素治療依照醫師處方給予抗流感病毒藥物治療及支持性療法
流行季節冬季、春季夏季秋、冬季

參考資料:

1. 急性腸胃炎

2. 病毒性腸胃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3. 細菌性腸胃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延伸閱讀:益生菌怎麼挑選? 6大選擇標準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