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邦克列酸)的可怕之處:高溫也無法破壞毒性

北市餐廳食安事件震驚社會 米酵菌酸毒性不容小覷

今年三月台北市發生一起重大食安事件,北市一家餐廳的餐點疑遭到米酵菌酸(邦克列酸)污染,造成多名消費者食用後中毒,其中更發生有多人不幸死亡的食安事件而震驚了社會。由於這些中毒的民眾共通點就是同時吃過相同的食物。有"河粉、腸粉、年糕等類",而這些也是平常我們也容易吃到食物,因此在報導後引起一陣不小的恐慌。[1]

除了此次事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在印尼、莫三比克與中國都發生過重大的食安案件,最近一次是在2020年時期在中國發生的事件,結局同樣令人扼腕。中國一個家庭在晚餐食用自製的玉米粉麵條做了酸湯子,在吃完晚餐後的短短幾個小時內,全家人便開始陸續出現不適情況。經過送醫一週後還是不幸相繼離世。經過後來查驗結果發現該麵條已存放在冰箱中一年多,食材中的麵條已感染米酵菌酸。可怕的是麵條即使已經高溫烹煮,且用餐時並沒有任何人有感覺出異狀或異味,但卻在短短的一週就奪走了全家人的性命,如此的結果凸顯了米酵菌酸的可怕致命毒性。

米酵菌酸如何產生?

米酵菌酸是一種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產生的有毒物質。

這種細菌屬於植物病原菌,常見於土壤、水源以及植物中。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如溫度介於20至30攝氏度、足夠的濕度、酸鹼值為中性或偏低(pH值在7左右)、含鹽量低於2%且富含脂質(特別是富含油酸)的環境中,此菌容易大量繁殖並產生米酵菌酸。

需要強調的是,唐菖蒲伯克氏菌要產生邦克列酸需要環境滿足上述條件時,才會大量產生米酵菌酸,而非米類食材本身。因此,避免米酵菌酸中毒的關鍵在於防止產毒菌的污染,並控制食品儲存和處理過程中的環境條件。[2]

衛福部將米酵酸菌酸更名為邦克列酸

由於「米酵菌酸」這一名稱中含有「米」字,容易讓民眾誤以為這種毒素與米類食品有直接關聯,從而產生對米製品的擔憂。事實上,米酵菌酸的產生與米的關聯相當小。

米類食品是台灣的主要主食之一,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衛生福利部於4月召開專家會議,經審慎討論後,決定將「米酵菌酸」改名為「邦克列酸」,以避免誤解和恐慌。此名稱改動是基於「Bongkrekic Acid」的英文直譯,目的是更準確地反映毒素的性質及來源,並減少與米類食品的錯誤連結。

哪些食物或環境會比較容易產生邦克列酸(米酵菌酸)?

  • 穀物類製品或發酵品:河粉、腸粉、年糕、玉米澱粉等。
  • 薯類製品:粉條、甘薯面、寬粉、紅薯澱粉等。
  • 木耳類:泡發後的黑木耳、白木耳。
  • 椰子製品:如椰果、天貝(發酵黃豆餅)。
  • 發酵食品:米酵菌酸也可能存在於發酵食品中。如:發酵玉米麵粉、發酵椰子製品

邦克列酸對人體有什麼樣的影響、中毒會有什麼症狀

邦克列酸是一種危險的毒素,具有極高的耐熱性,即使在100°C的高溫下加熱1小時,其毒素也不會因高溫而失效。(附註3)且進入身體後的中毒反應過程進展迅速,也無法使用抗生素治療,嚴重者可能在 24 小時內死亡。根據研究,人類只要微量1-1.5 mg即可能致命。已知的毒理機制在於抑制細胞中的粒線體功能,讓細胞失去能量而無法作用。失去能量的細胞也就無法維持身體器官機能運作,最終導致身體多重器官的衰竭。

目前醫學界也尚無針對邦克列酸中毒的解毒劑,治療僅能以症狀療法為主。

中毒症狀

對人體的影響,邦克列酸中毒的症狀通常在食用後 24 小時內出現,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嗜睡、肌肉無力、黃疸、肝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呼吸衰竭、死亡。

我們該如何"避免"接觸到邦克列酸?

為了預防因食用含有邦克列酸(米酵菌酸)而引發的食物中毒,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署長吳秀梅指出,澱粉類發酵食品若放置過久,應該避免接觸和食用。由於含有邦克列酸的食物通常無色無味,且該毒素具有耐高溫特性,無法通過烹煮消滅,因此更應謹慎處理。

此外,邦克列酸較容易出現在以下食品中:腸粉、河粉、米線、濕米粉、濕冬粉、泡水過久的木耳、銀耳、涼皮及發酵玉米麵等。因此,購買和處理這些食材時,建議遵守以下原則:

  1. 選購來歷明確的新鮮食材:
    優先選擇包裝完整的大品牌產品,避免存放過久或置於潮濕、高溫環境中的食材。
  2. 適當處理泡水食材:
    泡水的木耳、銀耳、香菇等食材應選擇新鮮產品,避免長時間浸泡,並需勤換水清洗。浸泡時間不應超過四小時,如發現食材表面出現黏稠液體,應立即丟棄。
  3. 避免交叉污染:
    已經烹調完的食物應避免與生食接觸,應放置於適當環境或使用乾淨盛裝器具。
  4. 謹慎自製發酵食品:
    不建議民眾自行發酵玉米或椰奶、椰漿食品製品。若仍需自製發酵食品時,也可以在水中加入一些檸檬汁、醋等酸性物質,來降低環境PH值以抑制此細菌生長,並確保所有接觸食材的器具和環境已充分清潔與消毒,保持存放環境的衛生。[4]
  5. 適當保存剩餘食物:
    建議當餐食物當餐食用完畢,未食用完畢的食材應立即低溫冷藏或冷凍保存。勿等食物完全冷卻後再放入冰箱,因為這可能導致細菌滋生。
  6. 避免反覆加熱食物:
    食物應盡量避免多次加熱,這不僅容易導致食材變質,還會增加細菌滋生的風險。
  7. 妥善處理過期食品:
    過期的食品,應立即丟棄。即便是冷藏(凍)保存食品,也不代表絕對安全。[5]

遵循以上指引,有助於降低因邦克列酸引發食物中毒的風險,確保食品安全。


參考資料
  1. 寶林茶室食安風暴擴大》台灣沒發生過「米酵菌酸」中毒事件  (YAHOO新聞)
  2. 瞭解邦克列酸 (Bongkrekic Acid):食品中的隱藏風險 (SGS安心資訊平台)
  3. 淺談邦克列酸(原稱為米酵菌酸)相關知識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藥劑科衛教)
  4. Bongkrekic Acid: Safety of Fermented Corn and Coconut Products (新加坡食品局)
  5. 寶林案檢驗發現米酵菌酸!醫揭4禍患!米酵菌酸中毒症狀、如何預防?哪些食物有

延伸閱讀:小林紅麴事件懶人包:紅麴會有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