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米胚芽油
玄米油又稱米糠油、米油、稻米油,性質安定、發煙點高(250°C),減少食用油在高溫下產生有害物質(過氧化物和自由基)的風險,適合作為高溫烹飪、炒菜的食用油。另外,玄米油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γ-穀維素和亞麻酸,營養價值較高,且味道清淡,較不容易干擾食材的原始味道。
近期日本玄米胚芽油驗出有毒物質
從日本進口的三和玄米油在近期被衛服部驗出縮水甘油酯含量不符合規定,被要求退運或銷毀產品,並針對日本輸入的同系列產品,加強抽驗。
日本這一款玄米胚芽油被驗出的縮水甘油酯含量為1,688 μg/kg,超過「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所規定的限量1,000 μg/kg。
縮水甘油酯(GEs)是什麼?
縮水甘油酯是脂肪酸和縮水甘油(一種環氧化合物)反應形成的酯類化合物。在精煉油質的高溫加工過程中(如脫臭、脫酸)所產生的副產物。
在加工時溫度往往會超過200度,若未控制好溫度與時間,就容易產生縮水甘油酯,不同類型的油在相似的高溫下都有可能產生。
舉例來說,精煉油(如精煉橄欖油)通常需要高溫處理,容易在不當條件下產生縮水甘油酯,相比之下,未精煉的冷壓初榨橄欖油、特級橄欖油由於未經高溫處理,產生縮水甘油酯的機率大幅降低。
縮水甘油酯在人體內轉化成縮水甘油,是致癌物?
縮水甘油酯經人體消化後會轉化成縮水甘油,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列為「2A致癌物」。
2A致癌物被認定為「可能對人類致癌」,在動物實驗中發現致癌性證據,但對人體尚未有充足的證據。
在動物實驗中,大鼠在發育過程中接觸縮水甘油會導致晚期神經病變。
台灣也有玄米油事件
1979年台灣同樣也有玄米油(米糠油)事件,原因為米糠油受多氯聯苯(一種有毒的化學物質)所汙染,導致集體中毒,其症狀包含皮膚病變、肝臟損害、免疫失調…等問題,當時約有2000名受害者。
其發生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因為米糠油在去除異色、異味的加熱過程中,傳熱介質多氯聯苯因管線經加熱管因多次熱漲冷縮產生裂縫外漏,汙染到米糠油。
爾後,2019年出現另一種說法,問題出現在廠商使用回收的二手油桶,其中幾個裝過多氯聯苯,再將油蹈入油槽精煉,才導致整個油槽受汙染。
結語
這兩起事件凸顯了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性,特別是在進口食品和生產過程中。雖然相隔數十年,但都反映出潛在的風險仍然存在。消費者應保持警惕,政府則需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機制,加強對食品生產和進口的監管,以確保公眾健康。
雖然玄米油曾出現相關食安事件,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完全放棄這種油品。事實上,玄米油因其豐富的營養素含量和穩定的性質,相較於某些動物油和棕櫚油,仍然是一種較為健康的選擇。關鍵在於確保其產品的安全性,因此建議大家不要長期使用單一品牌的油品,可以根據不同的烹調方式做變換。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小林紅麴事件懶人包:紅麴會有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