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在近幾年越來越受重視,已經有許多益生菌被證實具有特殊功效,如何挑選適合自己、有效的產品仍存在許多眉角,一不小心就會挑錯配方,白花錢。今天的文章中會提供6個挑選指標,從廠商的標示中就可以快速辨識需要的產品。
在開始之前,要先了解益生菌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每一個益生菌菌種、菌株,所被證實的功效都不盡相同。
益生菌選購指南
一、產品功效實驗證實 (菌株編號、功效)
挑選益生菌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產品宣稱的功效是否屬實,一款複方的益生菌產品中,每一種菌都有各自的功效與作用的部位,通常可以透過菌株編號來查證是否具有特定功效。
例如,常見的LGG菌,全名是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 GG,「GG」就是這一隻菌的菌株編號。
比較快速的辨認方法是看產品是否具有發明專利與健康食品字號。
如何選擇具有功效的益生菌
- 是否具有發明專利
- 是否具有健康食品字號
- 挑選國際知名有研究的菌株,如::鼠李糖乳桿菌GG、雷特氏B菌BB-12
二、菌數多寡
益生菌菌數並不是越多越好,會因不同功效、不同年齡而有不同的建議攝取量。
- 消化道保健類型的益生菌需透過好菌在腸胃中定殖,才能發揮有益作用。若單次攝取過多的好菌反而會讓好菌互相爭搶地盤,影響好菌作用,多餘的則會隨著糞便排出。
一般來說,消化道保養類型的益生菌多採取少量多餐使用,單次菌數,約為10~100億之間。 - 調整體質型的益生菌則是需要有足夠的菌數才能刺激身體的防禦機制來達到調整體質的效果。一般來說,需要單次攝取至少100億的菌數才足夠。
三、菌種配方多寡
不同菌種在人體內定殖的部位會有不同,如:雙歧桿菌屬於厭氧菌,因此較容易定殖於大腸;嗜酸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則較容易定殖於小腸。
當定殖於同部位的菌種過多,會互相爭搶地盤,壓縮到主要功效菌的數量。當主要功效菌的定殖數量被壓縮、沒辦法達到足夠的量,就有很大的可能會影響到原本產品該有的功效。
因此,一般建議菌種配方的數量不宜過多(不超過5種),以免造成功效打折的情況。
四、冷藏
益生菌在未進入人體之前,對於環境的需要嚴苛,溫度高低、濕度與氧氣含量都會影響活菌的存活率,其中又以溫度為主要影響因素。一旦活菌存活率不足,就會造成益生菌的功效大打折扣。
以市售益生菌多使用乳酸桿菌、雙歧桿菌來說,這兩種菌屬的益生菌在常溫中容易處於活躍狀態,能存活幾天~幾周的時間,生命週期一旦結束,就無法有效定殖於腸道中。
因此,配方中若採用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多會建議在儲存、配送中就採用冷藏的方式,能確保活菌處於休眠狀態,能延長益生菌的壽命。
五、認證標章
認證標章有分兩種,一種是針對安全性、一種是針對功效性。
安全性
益生菌的安全性最基本的就是檢驗報告。檢驗項目通常包含大腸桿菌數及塑化劑,其餘會根據產品配方不同而有對應的檢驗項目,如:若產品中含有水果萃取物,就會多增加農藥殘留檢驗;若是魚油則會檢驗重金屬。
而值得注意的是,產品的檢驗日期與檢驗頻率。
一般來說,SGS檢驗報告具有3年的有效期限,然而,每一批產品會因為生產環境、原料來源的變動而有些微差異,無法確保上一批的產品是否與這一批的產品有相同的品質。因此,在看安全檢驗報告時,不妨確認報告日期是否為最新,也建議選擇「批批檢驗」的產品。
針對功效性的標章
市面上有許多審查不一的民間核發標章,健康食品標章是唯一一個國家核發針對保健食品的標章,透過評估其安全性與保健功效,為消費者把關。
要取得健康食品標章,衛福部會採用實體審核的方式,審核其品質(原料、工廠書面審核)、安全(產品安定性試驗)、與功效(產品需做功效試驗,最少是通過動物實驗),通過者方取得健康標章。
民眾可以至健康食品查驗登記許可證資料查詢。
六、添加物
食品添加物並非全部都具有負面的影響,部分的添加物能增加食品的穩定性、強化營養、防止氧化等作用。
益生菌產品中的添加物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種製造過程所需的添加物、增進產品適口性、色澤的添加物以及增加產品功效的添加物
製造過程所需的添加物通常與劑型較為相關
錠劑在製作時為避免錠劑崩散,需要添加大量的黏合劑;膠囊劑型則需要添加明膠或鹿角菜膠,有些還會添加潤滑劑(硬脂酸鎂)。
錠劑與膠囊劑型在製造過程中都會添加較多的添加物。
增進產品的適口性、色澤的添加物
為了增加產品的適口性和色澤,部分益生菌(尤其是針對兒童的益生菌)會適時添加香料、色素和甜味劑。若是小孩或孕婦要食用的產品,就必須格外注意這些添加物的安全性與來源。
常見的添加物包含:
1. 調味:果汁粉、香料、甜味劑(蔗糖素)。
2. 色素:紅色、藍色、綠色、黃色等色素。
增加產品功效的添加物
正規的益生菌若是有幫助排便的作用,效果較為溫和緩慢,需要等待腸道累積足夠的好菌菌叢才會慢慢顯現效果。而部分益生菌會為了增加幫助排便的功效、與速度,加入緩瀉劑的成分,並不適合作為保健食品長期使用,需要特別注意。
益生菌中常見的緩瀉成分:
刺激性瀉藥(含有羥基蒽類衍生物)
常見的成分如:蘆薈素、決明子、望江南、食用大黃,其他像是何首烏、虎杖…等中藥材中也含有羥基蒽類衍生物,需在選購時特別注意。
益生菌中常見的緩瀉成分:
- 刺激性瀉藥(含有羥基蒽類衍生物)
常見的成分如:蘆薈素、決明子、望江南、食用大黃,其他像是何首烏、虎杖…等中藥材中也含有羥基蒽類衍生物,需在選購時特別注意。 - 滲透性瀉藥
此類緩瀉劑是透過高滲透壓產生排便效果,若使用過量會造成腹瀉,常見的成分包含氧化鎂、乳果糖、山梨糖醇。
延伸閱讀:常用的瀉藥有哪些,長期吃會有後遺症嗎?